首页  高教资讯
吴朝晖:奋力打造新时代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以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指示,中国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勇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潮头,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先行先试、闯关探路,奋力打造新时代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

全面把握大变局下的教育变革,找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方位

大变局演进的非常态化与不确定性将进一步深刻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大到强的转变,让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发展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与研究生教育更加密不可分。面对变局与变革,大学需要进一步明晰研究生教育的方位与使命,乘势打造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

(一)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作出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关于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的批示,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部署,都科学地指明了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创造之间的紧密联动关系,确立了研究生是“现在学生、未来学者”的定位。

面向未来,研究生教育将进一步突显汇聚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的特征,融创新和育人于一体,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从未来5年看,在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背景下,创新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而新时代的研究生将由创新后备军成长为创新主力军,担负起攻克“卡脖子”问题、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等重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无疑需要研究型大学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增强国家基础科研等能力。从未来15年看,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中,特别是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教育强国两项目标的实现,研究生教育将起到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学术作风、志向追求,决定了整个中国科研创新的高度,决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速度。中国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更加自觉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力量,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作为服务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需求。

(二)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

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顶端,是大国竞争的标志性力量。可以说,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是国家发展能力的重要表征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体现了国家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迫切需要依靠自己的大学培养自己所需的研究生。

面向未来,研究生教育将进一步体现统筹全球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目标的能力,迅速汇聚全球、国家、区域的优质资源。从国内看,意味着必须集中力量办好研究生教育,培育更多满足各行各业需求的研究生,特别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完整内需体系构建方面提供高水平人才供给和高水平创新支撑。从国际看,意味着需要发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本土国际化,吸引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助力打造“留学中国”品牌。中国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更加自觉地将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能力作为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

(三)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支撑高质量社会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十四五”期间的发展主题。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在高质量教育基础之上的全方位质量提升。从源头保证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为此,国家将提高质量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之一。

面向未来,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全面质量观,使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联动。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在推动更加卓越的事业发展中树立更强的质量意识,在形成特色、做出贡献、提高声誉等方面体现引领性,推动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居于全球前列。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围绕改革关键点和教育发展风险点,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形成更加和谐的导学关系、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等,如根据学位授予层次、类型,建立更符合实际的研究生过程管理标准。中国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更加自觉地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卓越研究生教育的战略主线,在立德树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展现更多的育人特色,特别是面向国家战略领域构建更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就业格局。

因此,找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方位,要立足时代大变局与教育大变革,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两个前列”“两个能力”“两个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让高校研究生教育实现有方向、有灵魂的卓越发展。

遵循育人规律,系统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卓越性

卓越的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实现培养质量的系统提升。这就要求大学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进而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结构、规模的统一。从教育要素看,系统提升意味着要形成高校各业务板块支持研究生教育卓越发展的优质生态。从教育环节看,系统提升意味着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形成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管理机制。从教育主体看,系统提升意味着要从导师侧、学生侧共同发力,形成以良好的导学关系带动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循环。

(一)通过育人生态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卓越性

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从本科教育、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开放合作和教育治理等联动角度来营造优质的研究生教育育人生态,从而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

一是实施全链条育人。围绕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平台共用等连接点,打通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如可以在“高精尖缺”领域推进本研贯通,推动本研阶段的教育资源互通,实行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

二是推动全面创新。围绕协同创新、创新能力建设等连接点,让研究生创新资源转化为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内容,如可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有组织地推动研究生之间开展协同攻关。

三是促进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围绕新兴战略学科建设、学科方向匹配、多学科培养等连接点,形成以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的常态,如可以探索“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支撑、中心为载体、多学科交叉为特征、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

四是实现开放发展。围绕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连接点,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如可以持续与世界顶尖大学建立实质性双向交流机制,推广高水平的学位互授联授形式,强化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及其他形式的科研国际合作。

五是释放改革红利。围绕在线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连接点,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治理效能,如分类制定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

(二)通过育人过程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卓越性

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对育人全过程进行从严管控,即便是以放权为导向的改革,也应该是在严管基础上的放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以坚持更高要求、更严过程为原则,进一步健全招生—教学—就业相互配合的质量管控机制。

一是严把育人入口关,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机制,如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加强生源质量分析并建立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新方式。

二是提升过程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如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学者—学科的培养质量表征指数及过程管理预警系统,制定“以生为本、质量优先”的分流选择方案。

三是提升就业工作成效,加强研究生生涯教育和就业精准指导,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就业的渠道等,如推进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在学科发展和评估中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通过改善导学关系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卓越性

良好互动的师生发展共同体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石。作为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主体,导师和学生均是建立良好导学关系的责任人。

从导师侧看,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特别是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履行好研究生思想引领、人文关怀、学业指导、学术把关等职责,如可以开设“导师学校”,推进“四有好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整体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从学生侧看,研究生是教育教学的一线参与者,既需要做好学生本分,又要涵养学者品质,特别是要成为尊师重道的表率,争做“立德、立功、立言”的践行者,展现好新时代青年人的风貌,如可以构建“导学共同体”,完善“交融式”导学团队模式,打造“浸润式”导学交流文化。

因此,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卓越性,大学需要遵循育人规律,通过涵养育人生态、严把育人过程和营造良好导学关系三大系统工程建设,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系统提升。

突破重点,在解决关键问题中构筑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新优势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与“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第五轮学科评估等大事件统一谋划、同步推进,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能力,落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任务,夯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工作基础,做到关键问题重点突破,构筑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新优势。

(一)提高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能力

从功能角度看,研究生教育具有三个层面的关键能力:第一是汇聚顶尖资源、培育顶尖人才、产出顶尖成果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说是“造峰”能力;第二是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基础研究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第三是对接国家区域战略急需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说是服务能力。从能力角度看,推进研究生教育首先要提高这三类关键能力。

一是增强“造峰”能力。要汇聚顶尖资源,以更大的力度引育名师高人、构建学科高峰、打造科研高地等,进一步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品牌。要培育顶尖人才,持续推动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创新,真正激发研究生求解前沿问题的潜力,为培养未来高层次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要力争产出顶尖成果,坚持以“高精尖特”为导向,引导研究生在新学科、新方向持续探索,积极参与“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要完善科教协同创新,聚焦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以多种形式推动前沿创新为研究生教育赋能,特别是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等支撑研究生培养。要强化产教融合创新,创设条件让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专业+行业”双导师制度,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重视基础源头创新,聚焦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通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对接,更好地发挥基础学科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

是增强服务能力。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急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战略和新经济、新业态等需求,分类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引导研究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卓越成长。要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推动研究生创新成果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区域实现优先转化,支持研究生在各类区域创新平台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更好地服务所在省域建设目标,推动研究生教育的供给侧与所在省域建设目标的需求侧相匹配,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省域科创高地等建设。

(二)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任务

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关键是把好研究生教育方向,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既要深化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又要面向全球,做好研究生教育对外开放。

一是把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大学要坚持研究生教育的正确方向,把价值引导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厚植家国情怀、履行学术责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调结构。研究生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这就要求中国大学精准对接各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有选择地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多维度地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区域国别结构等,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领域的人才培养。

三是抓改革。继续以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统筹选拔、贯通培养的育人模式,试点博士研究生长学制学习方式;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围绕核心技术领域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大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四是促开放。要创新全球交往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赋能效应,加快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建立健全后疫情时代留学生招生、培养等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接轨世界前沿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

(三)夯实研究生教育的工作基础

研究生教育发展首先要筑牢工作基础,从学科专业设置、导师岗位管理、过程质量管控、教育治理和组织保障等全方位统筹推进,保障基础工作落实落细。

一是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要以一流学科发展引导一流专业优化,统筹联动学科方向、科研方向与专业方向,科学设置与调整学科和专业类别,打造“有增有减”的学科体系。要谋划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围绕国家区域战略需求催生新学科、新专业、新方向,以学科发展范式转型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弯道超车”。要将学科的育人功能摆在突出位置,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学科交叉会聚的实践,使创新方向与学科战略领域相契合。

二是加强导师岗位管理。要健全导师遴选和培训制度,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等方面完善导师选聘标准,建立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要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树立导师教育为先、学生为本的自觉意识,引导导师在教学中增强师生互动,在科研中增进学术交流,在生活中加强关心关爱。要优化导师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学术委员会评价、教育督导评价、研究生评价和导师自我评价相结合,构建多维导师评价体系。

三是落实质量管控责任。要规范内部质量管理,严抓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要强化外部质量监督,创造条件让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等参与监督、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要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提高及时应对和处理学术不端事件的能力。

四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要以制度建设提升教育品质,出台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定等,加强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化管理。要以文化建设优化学术环境,坚持开放包容的学术理念,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构建风清气正、潜心治学、追求卓越的学术共同体。要以信息技术拓展研学空间,推动数据等要素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开放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构建人机协同、虚实交融的新式办学空间。

五是完善组织保障体系。要完善齐抓共管体系,围绕研究生教育形成党政协同、校院联动的局面,特别是教育教学、人事人才、科研创新、财务后勤等校内职能部门建立健全联席会商研究生教育问题的常态化机制。要优化资源配置模式,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经费投入比例,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办学。

结语

研究生是国家的战略后备力量,是民族的未来发展希望。百年未有变局、民族复兴全局、新发展格局“三个大局”交织交汇,将进一步深刻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中国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将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发展格局构建和高质量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涵养育人生态、严把育人过程和营造良好导学关系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提高关键能力、推进重点任务、夯实工作基础中实现研究生教育卓越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吴朝晖,浙江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来源:《大学与学科》2021年第2期